专家观点 | “X证书”移交,可统筹管理,赋能技能人才发展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与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教育部门负责管理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移交工作的通知》,将教育部门管理的“X证书”正式移交人社部门统筹管理。
这一改革不是简单的管理权限划转,而是立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技能人才评价实践的系统优化,是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深度适配的关键举措。

改革的背景与现实动因
一是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自2013年启动“放管服”改革以来,国务院先后分7批共取消了434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占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数的70%以上。2017年经国务院同意,人社部向社会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对职业资格实行清单式管理。2020年底,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全部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转为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并逐步构建起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形成了政府、企业、院校、社会组织等多元评价格局。但教育部门负责的“X证书”与人社部门主导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仍存在体系分割,成为制约评价制度一体化的“最后一公里”,统筹管理是完善改革闭环的必然要求。
二是技能人才评价管理实践的问题倒逼。当前我国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难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全面推行后,技能人才纵向发展通道不断拓宽。但“X证书”一般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与职业技能等级序列之间的衔接存在困难,影响了技能人才评价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另外,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与人社部门备案的社会评价机构在评价标准、流程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不同机构颁发的证书含金量不同,既降低了资源使用效率,也给企业选人用人和劳动者求职就业带来困扰。这些问题削弱了技能评价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亟需通过体制重构实现规范发展。
改革举措的核心亮点
一是体系重构,实现“三个统一”。 改革通过“统一管理主体、统一评价标准、统一发展路径”,将447个“X证书”全面纳入全国统一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通过建立“X证书”与国家职业分类的对应目录,明确持证人员参加相应职业(工种)技能等级认定以及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申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资质的原则,实现了“一把尺子量能力”,从根源上解决了标准不一、衔接不畅的问题。
二是衔接有序,兼顾公平与效率。政策设置科学过渡期,明确教育部门需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已报名学生考核、数据收尾等工作,保障存量考生权益。同时规定已取得的“X证书”学习成果认定政策不变,既避免了政策“急转弯”,又维护了制度连续性。
下一步工作建议
为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取得实效,需从衔接、监管、协同三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清单化推进过渡期衔接。建立“X证书存量、费用结算、协议终止”清单,实行逐项销号管理,确保2025年底前完成全部收尾工作。同时,应尽快发布“X证书”与职业分类的对应目录清单,明确每个证书对应的职业(工种)信息,向社会公开。另外,对原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考核站点进行分类梳理,建立资质转型指导清单,符合条件的简化备案流程。
二是全链条强化评价监管。按照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资质标准,严格资质准入,重点审核技术能力、人员资质与监管机制,建立动态退出制度。同时,加强证书管理。对存量“X证书”持证人员根据对应目录,报名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遴选备案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开展的相应职业(工种)高一等级认定,经认定合格取得的新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时纳入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查询系统。
三是常态化健全协同机制。建立沟通机制,及时解决移交中的政策衔接问题,回应各方诉求。同时,通过院校宣讲、企业座谈等形式,强化宣传引导,解读证书效力、评价机构备案等政策,消除误解,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